時間:2022/11/4 9:52:17 來源:本站編輯 瀏覽:1858次
“八賢之首”劉福姚
人物生平
劉福姚,清代狀元。原名福堯,字伯棠,一字伯崇,號忍庵,一號守勤。廣西桂林人。清光緒八年(1882)舉人,十五年(1889)任內(nèi)閣中書,十八年(1892)殿試一甲第一名,成為廣西最后一名狀元。曾任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、貴州鄉(xiāng)試正考官、廣東鄉(xiāng)試副考官、浙江鄉(xiāng)試副考官、河南鄉(xiāng)試副主考官、翰林院秘書郎兼學(xué)部圖書局總務(wù)總校。
宣統(tǒng)二年(1910)四月,赴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考察籌辦憲政事宜。其性剛烈,為人正直,不阿權(quán)貴,故仕途不暢。受翁同龢影響,有維新傾向,翁被革職后,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視。
庚子之難時,留居京城,與浙江詞人朱祖謀、同鄉(xiāng)王鵬運潛心詞學(xué)研究,合作《庚子秋詞》,成為晚清臨桂詞派重要成員之一。晚年定居上海,以賣文為生,窮困潦倒,抑郁以終。著有《忍庵詞》。
人物故事
劉福姚雖然從小苦讀詩書,長期受封建禮教的束縛,但畢竟是熱血青年,他的思想中明確地體現(xiàn)了政治維新的傾向。他的殿試策從細微之處入手,由西藏沿革談到正儀、倉儲、屯田,都透露出“改法所以興國”的主張。
劉福姚的殿試策被呈給光緒皇帝后,很是欣賞,遂將之點為狀元郎。劉福姚作為青年俊才,本來就有一種趨向時務(wù)的新思想,對國家貧弱的現(xiàn)實和列強入侵憂心如焚,又得到翁同龢的啟發(fā),漸漸形成了維新的政治意識,與光緒皇帝和翁同穌一起成為維新派的成員。
但慈禧太后反對維新,幽禁光緒帝、捕殺維新派,翁同龢也被革職再無力倡導(dǎo)維新。戊戌變法失敗后,劉福姚作為“帝黨”骨干人物翁同龢的門生,在政治上自然被宣判死刑,這也就注定了他“除弊開新,革政強國”的政治抱負終被泯滅。
人物作品
政治上失意的劉福姚,只有懷著滿腔憤懣,眼看國家走向衰敗,卻無力回天,他能做的只是借筆抒懷,口誅筆伐。
他二十歲后就專攻作詞,成就突出,與他人合作完成了《庚子秋詞》?!陡忧镌~》所收集的大部分是伸張民族正義、反抗侵略、討伐侵略、歌頌歷史上抵抗外辱、寧死不屈的英雄人物的作品?!陡忧镌~》被現(xiàn)代文學(xué)評論家阿英稱為“反侵略文學(xué)”,也成為近代文學(xué)史,特別是詞學(xué)史上的佳話,對晚清詞學(xué)影響至深。
除了《庚子秋詞》外,他所著的《忍庵詞》也具有頗高的地位。這位蟾宮獨步、被稱為“八賢之首”的才俊,在國難當頭的時候,卻無法伸展報國之情,只能以筆代槍,抒發(fā)愛國之志。